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。
文章于 2021年5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被用户删除
来源 | 头条号罗敷媚
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,一栋紧邻乡道的两层砖石结构楼房。
这就是抗美援朝一等功臣蒋诚的家。
抗美援朝一等功臣 蒋诚
如今的蒋诚已是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,穿着一身绿色旧式军装,白发稀疏,满脸沧桑,脚下踩着一双白底黑帮布鞋,手里拄着一根拐杖,在老伴儿搀扶下散步遛弯。
走进客厅,正对门口的墙上挂着一张玻璃相框,相框里是蒋诚年轻时的照片。
曾孙女蒋晴宇每次来到曾祖父家,都要对曾祖父年轻时的照片端详许久,然后对着曾祖父感叹一句:“祖祖(曾祖父),你年轻时候好帅哦。”
看着曾孙女崇拜虔诚的眼神,蒋诚眉开眼笑,尽管他听不清孩子说的是什么。
这位参加了上甘岭战役,一人以重机枪歼敌400多名,立下一等战功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,平淡地看待着世间的一切,包括他无比辉煌的战斗光阴,他33年来默默无闻的临时工岁月。
你能想象,这位抗美援朝的一等功臣,1955年复员回家,他深藏功与名,当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民,干了33年的临时工,直到60岁以后才被吸纳为正式工人,拿到80元的退休工资吗?这一切只是因为当初有关部门犯下了一个小小的错误——写错了一个字。
抗美援朝一等功臣 蒋诚
蒋诚,1928年出生于合川县隆兴乡广福村一个农民家庭。
1949年12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横扫大西南,打响了解放成都的战斗,摧枯拉朽一般歼灭了胡宗南所部国民党军30余万人。
在解放成都的隆隆炮声中,时年21岁的蒋诚抱着解放全国的志向,毅然选择参军入伍,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的一名普通战士,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剩余战斗,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机枪手。 1950年10月,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、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,正式入朝作战。
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,志愿军分批次入朝作战,蒋诚所在部队被编入志愿军第12军建制,于1951年3月21日入朝作战,此时的蒋诚已经是机炮连副班长。
入朝以后,蒋诚作战英勇,屡立战功,特别是在上甘岭战役中,蒋诚创下了一人歼敌400多名的记录,也经历了一次最为危险的生死考验。
1952年10月14日,美军发起“金化攻势”,企图夺取上甘岭,在志愿军防线中央打开缺口,其中537.7高地因扼守咽喉,成为双方争夺的一个焦点。
上甘岭战役
美军、韩军向537.7高地发动了疯狂进攻,短短几个小时之内,敌军在我军3.7平方公里的防御阵地上倾泻了炮弹190万余发、航弹5000多枚,摧毁了全部地表工事,高地的两个山顶被硬硬削低了2米。扼守高地的部队连续半个月作战,11天断水断粮,眼看就要失守。
千钧一发之际,蒋诚所在的92团抵达上甘岭,投入血战。
在这场残酷到极点的血战中,蒋诚所在的机枪班立下了奇功。
蒋诚所在的连负责正面防御,连里只有这一架重机枪被安置在最前面、火力最有效的位置,他负责的阵地只有一个簸箕的宽度。在弹药有限的情况下,蒋诚以冷静的头脑、娴熟的技术,把一颗颗愤怒的子弹射向敌人,一战累计歼敌400多名,击毁敌人重机枪一挺,有力地压制了敌火力点。
激烈的战斗中,一架敌机欺负我们没有防空炮火,不断低空俯冲,进行投弹轰炸,蒋诚看见以后,立即对该敌机进行追踪射击,当敌机向下俯冲时,蒋诚就把枪口对准它的头狠命射击;敌机飞过去之后,蒋诚就追着它的尾巴打……
随着机尾冒出一阵浓浓的黑烟,敌机被蒋诚击落了!
与此同时,敌机投下了一颗炸弹,轰然爆炸,一颗弹片向蒋诚飞来,一下子在他肚子上划出了一道大口子,顿时鲜血直流,肠子都流了出来,蒋诚杀红了眼,浑然忘记了生命危险,用手把肠子揉了进去,继续战斗,战士们硬是他抬到坑道里抢救,终于捡回一条命。
上甘岭战役中的机枪阵地
上甘岭战斗中,作为重机枪手的蒋诚立下大功,被志愿军司令部记一等功。
1953年,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、司令部给蒋诚的父亲寄出了一封立功喜报:
1954年,蒋诚随部队凯旋回国,到了师驻地浙江江山兴建部队营房,荣立三等功一次。 1955年2月10日,蒋诚响应复员返乡。
荣立一等功,光荣返乡,等待蒋诚的原本应当是人民对英雄的欢呼。
但一切都没有发生,大家只知道他是复员士兵,没人知道他是抗美援朝一等功臣。
蒋诚回到老家,当地政府没有为他安置工作,没有给他落实待遇,没有给他发放补贴,蒋诚只好做了一个最最普通的农民,过着每天下地耕田、种桑养蚕的平凡生活。
晚年的蒋诚
合川是国家茧丝绸生产基地,隆兴镇的蚕桑产量在合川名列前茅,由于蒋诚擅长养蚕,隆兴镇聘请蒋诚当了蚕桑站技术员,为广大蚕桑户提供技术指导。
当技术员的日子里,蒋诚每天早晨5点多就坐在蚕桑站广播室,开始通过大喇叭给十里八村的农户讲养蚕技巧,从桑树嫁接、蚕种繁育到蚕茧收烘,每一个环节都要讲细讲透。讲完之后,还要到各个村子实地指导,挨家挨户,手把手教,往往忙到深夜才返回。
蚕桑最忙的时候,蒋诚一出去就是好几天,经常不着家,孩子们一连一个星期见不到父亲,觉得很奇怪,很不理解:为什么别人的父母都在家,自己的爸爸见不到人影?
最主要的是,蒋诚这个技术员压根就没有编制,只是一个临时工,工资低得可怜。每天风里来雨里去,挣的钱还不够养家糊口,吃不饱,穿不暖。蒋诚的三子蒋明辉清楚地记得,他小时候家里穷,很少能吃上大米,生产队给每家每户分红薯,红薯磨成粉后,剩下的红薯渣蒋诚也舍不得丢,拿回来晒成干烙饼或是煮成粥,孩子们吃起来难以下咽,只有蒋诚往下硬捱。
1975年蒋明辉上小学,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给他穿,蒋诚只好把自己穿过的衣服给儿子穿,一件陈旧的衬衣上身,一系扣子,就成了一件下摆到膝盖以下的“袍子”,孩子长大后结婚,生活拮据的蒋诚也没能置办几桌像样的酒席招待亲朋好友。
蒋诚在老伴搀扶下散步
生活拮据如此,蒋诚没有丝毫怨言,他从未向上级反映困难,从未找任何一级组织提出安排工作或发放救济的请求,从未向外人透露自己抗美援朝一等功臣的身份。
蒋诚的弟弟蒋启鹏对他的功臣身份略知一二,劝他跟政府说明情况,反应困难。 但蒋诚的回答总是那句话:“不要给组织添麻烦。”
蒋诚把自己一枚枚纪念章和功勋章锁进了一只铁盒子里,盒子里尘封着自己辉煌的功绩,他不愿再回想那段充满流血牺牲的时光,不愿提起那段艰苦辉煌的岁月,蒋诚亲眼看过多少战友失去宝贵的生命,埋尸在异国他乡的土地,自己能捡回一条性命,已是万幸,没有任何奢望。
1983年冬,隆兴乡决定修一段从永兴到隆兴的公路,改变隆兴乡对外交通不便的局面。但当时乡里没有经费,没有挖掘机、压路机,所有工作都必须靠人工完成,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,没人愿意站出来牵头。
关键时刻,作为中共党员和退伍军人的蒋诚毅然站了出来,挑头主持修路,他带着大伙发挥战天斗地的精神,没日没夜地干,就像当初在上甘岭一样。
路还没修完的时候,钱不够了,支不起工钱,工友们打算散伙,蒋诚一个人跑到农村信用社,用个人名义贷了款,给工人们发工资,终于修好了路,也留下了3000块钱的欠债。
抗美援朝一等功臣 蒋诚
这样的清贫生活,蒋诚一过就是33年。
1988年,合川县组织修订县志,很多尘封数十年的档案都被翻了出来,整理档案时,一份《革命军人立功喜报》引起了编撰人员王爵英的注意。
《喜报》载明:“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,创立功绩,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,除按功给奖外,特此报喜。恭贺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,全家光荣。”
按理说,这份《喜报》应该是在这名“蒋诚同志”家中,为何在老档案中被发现? 王爵英翻看一下,发现《喜报》的背面还有一行字:“由八区退回,查无此人”。
被尘封了三十多年的《革命军人立功喜报》(复印件)
很明显,“八区”的邮政工作人员按照《喜报》的投送地址进行了查找,发现没有叫蒋诚的人,所以将《喜报》退回了县邮政局,后来便无人问津,成为尘封的档案。
这份喜报引起了王爵英的兴趣,这份喜报肯定不是假的,那么喜报的主人蒋诚到底是谁?是姓名错误还是地址错误,导致“查无此人”?这位一等功臣是否健在?现在又在何处?
王爵英再度查看,喜报的投送地址是“四川省合川县四区兴隆乡南亚村”,他突然想起合川县有一个兴隆乡,还有一个隆兴乡,是不是寄件人一时粗心,把地址写错了?
隆兴乡,隆兴乡……王爵英突然想起一个人:蒋启鹏。
王爵英退休前是合川师范学校校长,学生遍布全县,蒋启鹏是他的学生,又和他一起共事过,而且蒋启鹏就是隆兴乡人,也姓蒋,他会不会认识这个叫蒋诚的人?
王爵英立即与蒋启鹏取得联系,并向相关单位进行核实,很快便确认了蒋诚的真实身份,他就是蒋启鹏的哥哥,在合川县隆兴乡蚕桑站当过33年临时工的蒋诚!
消息传开后,全村、全乡乃至全县都为之震惊,《合川日报》在醒目位置用大幅照片刊登了这张迟到三十六年的立功喜报,这一年,蒋诚整整60岁,因为是临时工,没有退休工资。
合川县关于吸收蒋诚为工人的通知
1988年9月,合川县人民政府发出《关于将蒋诚同志收回县蚕桑站为工人享受全面职工待遇的通知》,通知县农技推广中心,将已经离开工作岗位的蒋诚收回蚕桑站,给予正式工人身份,享受全民职工待遇。60岁零8个月的蒋诚,干了一辈子临时工,终于有了正式工人的身份。
《通知》同时确定,蒋诚的工资定为工人五级,其基础、岗位工资之和为80元。
蒋诚的子女们以为,家里苦了这么多年,父亲应该会为他们争取更多待遇,比如找国家帮助自己的孩子安置工作或者转成城镇户口,或者县政府会主动给孩子们解决工作问题,毕竟父亲的一等功臣待遇整整三十三年没有落实,政府给他的子女安置工作,也算是一种补偿。
蒋诚一共有五个孩子,哪怕只解决一个孩子的工作或者户口问题,也行啊!
但出乎孩子们意料的是,政府没有主动帮忙解决,父亲更没有出面。
面对孩子的质疑,蒋诚回答说:“国家还穷,我们也不能给国家增加什么负担。” 孩子们沉默了,他们知道在老人的心里,“国家”二字,永远高于一切,既然改变不了父亲的思想,那就只能改变自己的认识。在父亲的影响下,蒋诚的孩子们都跟他一样,踏踏实实做事,老老实实做人,不管安排什么工作,都兢兢业业,默默无闻。
2019年,合川区人武部走访慰问蒋诚
蒋诚的长子蒋仁军,在父亲的影响下当了兵,去部队之前,蒋诚交代了三句话:一是当兵就要准备牺牲;二是在部队要严格要求自己;三是老老实实,不要给组织添麻烦。
三子蒋明辉,原来在蚕种站当临时工,后来当保安,一直铭记父亲的教诲,踏踏实实做事。
一等功臣身份“曝光”以后,大家喜欢称呼蒋诚为“蒋英雄”,蒋诚时刻牢记自己的中共党员和退伍军人身份,处处带头,事事争先。
2014年,村里引进油橄榄种植扶贫产业,提倡土地流转,很多村民不想流转土地,担心土地没了,丢了饭碗,村委会面临很大工作压力。这个时候,蒋诚第一个站了出来,主动将自家的3亩多土地流转出去,还给大家讲土地流转的好处。有蒋诚这位“老英雄”带头,村民们都放心下了,广福村的土地得以顺利流转,群众收入大幅增加,都过上了好日子。
晚年的蒋诚时常发挥余热,受邀去镇上、县上的学校讲课,跟孩子们讲当初打仗的故事。闲聊的时候,弟弟蒋启鹏时常会问他后不后悔当了兵?蒋诚的回答直接又朴实:
《中国国防报》关于蒋诚事迹的报道
当然,别人问他最多的还是另外一个问题:
“蒋爷爷,您从战场回来后,生活这么苦,孩子也跟着受苦,怎么不向组织反映反映?”
“党员不能向组织找麻烦。”蒋诚的回答永远只有这一句话。
看到这里,我不禁在心里连问三个如果。如果志愿军司令部在写地址时再仔细一点,没有错写一个字;如果邮政部门工作人员再敬业一些,追查一下这个蒋诚的真实地址;如果民政部门再对革命功臣再关心一下,对这封“查无此人”的喜报多深入研究……或许一切都会不同。
然而,一切都不容假设,都没有如果。
时光如梭,英雄迟暮。
距离上甘岭战役已经60多年,蒋诚已经是90多岁的耄耋老人。面对来之不易的和平,他的脸上始终充满淡定、平静,只有腹部留下的那道深深的疤痕清晰可见,似乎在诉说着60多年前那场惨烈无比的战斗,在提醒我们永远不能忘却那些沉默的英雄……
英雄无言,英名犹存。
全国还有许许多多像蒋诚这样的英雄,即便没有享受抚恤政策和各项待遇,他们仍然深藏功名,无怨无悔,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、有义务关爱这些英雄的生活,确保他们安享晚年,不让流血的英雄再流泪,让更多“沉默英雄”的精神传之后世、照耀人间。
其他
抗美援朝一等功臣,只因有关部门错写一字,苦干33年临时工
上甘岭上激战酣,歼敌400余名,荣立一等功
55年复员返乡,深藏功与名,干了33年临时工
“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于上甘岭战役中,配合反击坚守五三七点七高地战斗里,该同志发挥了高度的英勇顽强精神,克服了重重困难,带领班里在严密敌炮封锁下,熟练地掌握了技术,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,击毁敌重机枪一挺,有力地压制了敌火力点,封锁了敌运输道路,击落敌机一架,身负重伤还不愿下火线,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务,对战斗胜利起了重大作用。”
一张喜报揭开真相,一字之差耽误33年
按照抗美援朝时期的惯例,但凡将士在前线立功,除按规定记功之外,还向战士所在家乡有关部门邮寄《喜报》,有关部门燃放鞭炮,隆重将喜报送到将士家中,目的是让父老乡亲广为周知,起到表彰战功、激励将士的作用。
没得后悔的,一路没有后悔,只想怎样多打几个(敌人),怎样多取得胜利,怎样为人民服务,这是一个终点,宗旨,没有什么骄傲的,从来都没有什么骄傲的。
声明: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;另,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,请读者理性分析!合作请联系:wangyihua1985